红旗 渠精神
/ 传承红旗渠精神,增强党性修养 /
-
永远的红旗渠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关键红旗渠的建设,从计划的提出到勘察、设计、施工,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同志是最直接的领导者、组织者,被誉为是建设红旗渠的旗手。当地群众说:南有都江堰,北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这充分说明了杨贵同志在红旗渠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杨贵同志是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干部。正是因为他长期坚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使他能够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林县人民干出了红旗渠这一惊天动地的伟大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政治上翻了身,但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翻身,许多人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缺水,是影响林县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全县父老乡亲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1954年,杨贵同志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后,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医疗、文化、教育等问题全面调研,特别是把解决缺水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提出了水字当头、全面发展的方针。他积极发动群众挖掘山泉水,管住天上水,开渠、打井,修建中小型水库、塘坝……,建起一批水利工程,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1959年遇到特大旱灾,全县无水可用。在这种情况下,县委派出三个调查组到外县找水源。杨贵同志带领的一组,越过太行山来到山西省平顺县,发现浊漳河水源丰富,大胆提出了“引漳入林”的方案,希望从根本上解决林县人民的困难,辛苦一代,造福万代。经河南、山西两省协调,批准了这一工程。 然而,好事并不好办,真正办好,困难重重。当时不仅在技术、物质方面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大家对能否建成红旗渠的看法不尽一致。有人表示怀疑,有人甚至坚决反对。究竟是干还是不干,是大干还是小干,是自力更生,还是等、靠、要,从领导干部到群众,从党内到党外,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绝大多数人认识到“引漳入林”是一个关系林县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林县县委经过分析,下定决心,无论困难有多大,也要把这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办好。1960年农历正月十五,全县3.7万民工浩浩荡荡开赴主干渠第一线,正式拉开了工程的帷幕。 40多年过去了。实践证明,修建红旗渠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效益是巨大的。当杨贵同志调离林县时,自发为他送行的群众排成了长龙,一片感谢、赞扬声。有的端着一碗清水,有的泣不成声,苦苦挽留,还有的打出横幅“太行一渠清水,杨贵一身正气”。群众的感情说明,领导干部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做出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功绩。历史的脚步永不停留,情况时刻变化,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在不断变化,而我们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任务是无限的,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而不懈奋斗。2020-12-29
-
精神之渠永不断流——红旗渠精神新时代传承录(三)李广元,从农村铁匠铺起家的林州钢铁大王,大半辈子没离开过钢铁,却在年过六旬之后,闯进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电子级玻璃纤维制造。 生于1948年的李广元虽只参加过红旗渠收尾工程,却是个典型的具有红旗渠脾气的人。 当年修渠,有一首为小推车所作的歌:“山里人生性犟,后面来的要往前面放。”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在后面的一定要把车放到前面才停下来。 “干就干世界最先进的、最好的,要跑到国家和世界的前列。”即便是从未涉足过、比绣花还要精细许多倍的电子玻纤领域,这个钢铁汉子也绝不甘居人后。 9微米、7微米、4微米,仅用4年时间,李广元就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赶上,不是李广元的目标,他还要超过。来自国内外的20多人研发团队正在红旗渠畔以当年“劈山挖渠”的精神攻克科技难关。 李广元的脾性,恰似中国人的典型品格。 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传颂千年的名句彰显了中华儿女敢为人先、永不服输的气节。 李广元的选择,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继承,也是红旗渠精神在当代的延续。 1966年4月,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前,特等劳模张买江的母亲赵翠花坐在渠边整整守了一夜——她想先打第一桶水。丈夫修渠牺牲后,她又把儿子送到渠上,这位倔强而坚毅的女人把水视作了亲人。 13岁的张买江上了工地,成为最小的修渠者。山路坎坷,几天就磨破一双鞋。他把废旧轮胎制成鞋的模样,穿久了,脚底板磨出又厚又硬的茧。直到今天,这些老茧还要隔段时间就用刀片刮一遍,不然疼得走不成路。 红旗渠修了10年,张买江干了9年,最宝贵的青春岁月都是在修渠中度过的。几十年后,他又从事了更有价值的事业——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教师,向全世界讲述红旗渠的故事。 从修渠到讲渠,半个世纪以来,他的生命与红旗渠紧紧连在一起。 即使讲过无数遍,可每次上台重温当年修渠的故事,张买江都忍不住动情,听者往往也感同身受、泪光闪烁。 自开建起,红旗渠就是一条闪耀着奋斗和梦想之光的河流。作为中国精神的象征之一,它的纪实电影登上过联合国的舞台,也吸引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前来参观。 如今,每年有超过20万人到红旗渠进行红色教育和培训,其中,不少是来自国外党政机构的学员。他们希望来此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为什么行的秘诀。 日本访客深谷克海自1976年至1995年,先后12次造访红旗渠。他认为,红旗渠精神加上西方发达的科学技术就是世界发展的方向。 他领会了一个民族的特质,只是还没有触摸到这个民族的灵魂。 对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红旗渠时时叩问的是: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凭什么走到今天,又凭什么去开创未来? 红旗渠,既是历史答案,也是时代考题。这里,不仅有中国的过去,更有中国的未来。2020-12-28
-
精神之渠永不断流——红旗渠精神新时代传承录(二)“共产党并不曾使用什么魔术,他们只不过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变。”70余年前,美国记者白修德和贾安娜在《中国的惊雷》一书中的感言,用来解释红旗渠的修建同样贴切。 缺水是千百年来林州最深、最痛的记忆。从明朝建县起,林州县志上就频现“大旱、连旱、凶旱、亢旱”等字眼,多次发生人相食的惨剧。 对水的渴望有多迫切,林州对开渠人的感念就有多深挚。明初知县谢思聪开凿不足十公里的洪山渠,受益百姓筹资建“谢公祠”,并将“洪山渠”改名为“谢公渠”。 但苦难的缺水历史并没有终结,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人因打翻水桶而自责上吊。31岁的县委书记杨贵站出来了,多方考察后,县委决定从山西平顺县引浊漳河水入林县。 这是一项充满风险的决策。杨贵不仅面临工程技术上的风险,还面临政治前途上的风险。红旗渠开建没多久,就有人攻击他劳民伤财。 多年后,杨贵回忆当时的心境:“我们可以坐着等老天爷的恩赐,这样我们的乌纱帽肯定保住了,却战胜不了灾害,遭殃的是人民群众。” 群众的渴望就是最大的动力。县委征求意见时,林县百姓说:“国家没钱,我们自带干粮也要修成,这是祖祖辈辈的大事。” “抢晴天,战阴天,小风小雪是好天,汽灯底下是白天,争取一天当两天。”为着千年的盼望,在山中风餐露宿的林县百姓化苦为乐:“撕片云彩,擦擦汗;凑近太阳,点支烟。” 悲壮又浪漫。在6800多万元的红旗渠总投资中,国家投资1025.98万元,仅占比14.94%,超过85%的投资来自地方和群众自筹。 红旗渠是一个写满初心的地方。 2013年,55岁的王生有同样面临一个选择。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的大哥王自有,在为村里修路奔波的途中突发心梗病逝,盘龙山村的“天”塌了。 王生有常年在外做生意,因车祸失去一条手臂。乡亲们想让事业有成的他回村接任支书。回,还是不回?对兼具党员和亲人双重身份的王生有来说,根本不是个问题。 盘龙山村海拔1300米,山高沟深,修一条下山的路是全村人的期盼。王自有带领村民奋斗多年终于打通一条9公里的土路,准备水泥硬化时,他却壮志未酬身先死。 王生有承接哥哥的遗愿,也扛起了全村人的期盼。多方奔走,他终于将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 路通了,致富就有了希望。他又带领村民绿化荒山3000多亩,种植花椒、核桃、中药材1000多亩,不仅卖土特产有收入,也为旅游打下基础。 “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我大哥生前的愿望,也是我奋斗的目标。”王生有说。 从空中看,盘龙山村蜿蜒的山路如一条长龙,与远山间缓缓流淌的红旗渠遥相呼应。这是跨越半个世纪的心灵感应,是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所在。 红旗渠畔还传颂着一位女支书郁林英的故事。在她带领下,昔日坡多地少、偏僻荒凉的庙荒村摘掉了贫困帽,实现了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红火的华丽转身,成为太行山侧的一颗明珠。 他们是林州党员干部的一个缩影。还有许许多多共产党人,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多年来彼此接力,活跃在带领老百姓战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最前线。2020-12-25
-
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彰显价值内涵【红船精神与中国革命精神谱系】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的重要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高度凝练了“红船精神”,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头,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政治自觉和历史担当。从“红船精神”出发,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在接续奋斗中孕育产生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一系列光辉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伟大中国精神的脊梁和主脉。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与首创、奋斗、奉献的“红船精神”的精髓高度契合、一脉相承,充分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担当和情怀、风骨和操守,是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当代和未来。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着眼推进“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我们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这是历史责任、政治责任、文化责任,也是人民需要、事业需要、发展需要。 丰碑不朽、精神永恒 ——站位新时代,深刻认识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启示 50多年前,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历时10年修建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同时也把红旗渠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在这段威武雄壮、撼天动地的历史剧中,以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无惧无畏的担当精神、实干苦干的过硬作风、一介不取的廉洁操守,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内涵。 旗帜鲜明讲政治。林县人民之所以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创造出红旗渠这个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政治打头管总,靠的是政治引领带来的行动力量。杨贵同志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化作带领林县人民改换河山的非凡壮举,从他的立身行事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坚不可摧的政治信仰和坚定不移的政治定力,这也是红旗渠精神带给我们宝贵的启示。奋进新时代,必须把讲政治作为根本,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坚决维护”,永葆绝对忠诚的政治本色。 攻坚克难敢担当。当年修建红旗渠,既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先例,又缺乏充足的物资和技术条件,更面临着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当时的林县县委班子以“头可断、血可流,不建好林县不罢休”的责任担当和英雄气概,带领全县人民毅然决然打响了这场硬仗。修渠过程中,什么地方任务最重、什么地方最危险,党员干部就出现在什么地方,以先锋模范的形象担当起红旗渠工程建设的中流砥柱,形成了建设红旗渠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一心为党为国为民,敢于担责担难担险,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赢得人民群众更多的笑脸和拥护。 拼搏奋斗务实干。红旗渠精神的落脚点是实干、是苦干、是奋斗,为了彻底改变“十年九旱”的历史,林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宁愿苦干、不愿苦熬,风餐露宿、日夜奋战,一锤一钎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道211个,架设渡槽152个,用热血和汗水铸就了精神丰碑。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广大党员干部需要坚持发扬认真精神、实干精神、钉钉子精神,抓紧每一天,干好每件事,一步步向目标靠近,以实干、实绩和实效来诠释忠诚和担当。 风清气正真廉洁。红旗渠一渠清水流到今,既是一条生命渠,也是一条廉政渠。在经济极端困难的20世纪60年代,红旗渠总投资6865万多元,在这样一个周期漫长、工程浩大的水利建设项目中,干部吃苦在前、以苦为乐,劳动标准始终高于群众,口粮标准始终低于群众,这种严于律己、清廉如水的高风亮节感人肺腑、启人深思。新时代需要更加健康清朗的政治生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当明法度、讲纪律、守规矩、重品行,在清正廉洁上立得住、站得稳、过得硬,经得起党和人民的检验。 初心如磐、砥砺前行 ——踏上新征程,充分发挥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作用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红旗渠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典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艰苦创业、不懈奋斗。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注入行动中,以气壮山河的磅礴精神伟力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辉煌和胜利。 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把思想和行动凝聚到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伟业上来。红旗渠精神鲜明的品格是信念坚定、勠力同心、拼搏奋斗,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面对挫折和困难,毫不动摇、矢志不渝地“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最终成就了伟大壮举。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必须聚焦这一时代伟业充分阐发红旗渠精神的信念力、领导力、团结力、执行力、创新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学习践行红旗渠精神中,凝聚同心圆梦的共识、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拼搏进取的动力,眼往一处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定不移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奋力谱写共筑中国梦的新篇章。 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红旗渠精神突出的特征是“干”字当头、“实”字托底、“敢”字支撑,实干苦干加巧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知难而上、迎难而上,十年如一日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最终实现了为群众引水造福的目标。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制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发展目标和阶段任务聚焦聚力聚效,用红旗渠精神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奋发有为,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群策群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力以赴打赢“三大攻坚战”,以高质量发展强势开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红旗渠精神宝贵的经验是坚持把党的组织领导转化为组织优势和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以杨贵、任羊成、李改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为成功修建红旗渠提供了坚强保证。红旗渠精神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活教材,必须着眼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用红旗渠精神生动阐释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极端重要性等,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扛稳抓牢做实主体责任,进一步突出根本建设、注重基础建设、着眼长远建设,不折不扣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和要求,以高质量党建保证高质量发展。 薪火相传、血脉相承 ——担负新使命,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红旗渠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弘扬好红旗渠精神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红旗渠精神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人民工程,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人民立场、学术属性、时代意蕴,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红旗渠精神研究发展繁荣,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定不移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运用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理论研究,用新思想的标尺丈量红旗渠精神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始终把牢政治立场、政治大局、政治标准、政治效果,深入研究解读红旗渠精神蕴含的理想信念、党的领导、党性原则、政治工作、群众路线、担当作为等丰富政治元素,努力把红旗渠精神打造成为新时代政治文化建设的闪亮品牌,为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活水清流,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切实增强对党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精准把握红旗渠精神的理论特质和实践品格,将红旗渠精神放在新时代的大背景大趋势大逻辑中来透视、分析、考量、把握,让红旗渠精神研究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植根于人民群众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把红旗渠精神解读得既有“时代感”,又有“本土味”。切实增强学术研究的现实关切和时代气息,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用具有鲜明新时代风格、新时代气派、新时代特色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讲好红旗渠故事,推动实现红旗渠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推动红旗渠精神走进基层、走向群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主动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把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起来,充分发挥红旗渠精神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让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深入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心灵。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方式,搭建便于群众参与的平台,广泛开展有特色、有声势、有影响的红旗渠精神主题宣传活动,大力推动红旗渠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充足的精神养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强劲的精神力量。(作者:李恩东,系红旗渠精神研究会会长、河南省人大常委会选举任免代表联络工作委员会主任)2020-12-23
-
宁津县水利局:传承红旗渠精神 做新时代水利人11月13日至15日,县水利局组织35名党员干部职工,不远千里赴河南省林州市,开展为期两天的“传承红旗渠精神做新时代水利人”理想信念教育培训班,充分利用红旗渠及周边地区的革命历史资源,加强水利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质,强化履职意识。 培训学习期间,县水利局先是到林州市水务局召开了座谈会,详细听取了林州市水务局领导在防汛抗旱、引调水源、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及中小型水库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经验介绍,并进行了交流。 在红旗渠现场教学中,学员们首先走“红飘带”“水长城”,观摩红旗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用心去感受红旗渠“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艰难与伟大;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全方位了解了红旗渠的历史和红旗渠的精神价值。在1960年至1969年间,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并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接着学员们参观了谷文昌生平事迹展,大家仔细聆听了谷书记的生平事迹,对谷书记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一心为民,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 最后,学员们来到了“扁担精神”纪念馆,扁担精神和谷文昌精神一脉相承,场馆记录了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凭借一副铁肩膀,挑起了沟通城乡的重担,仗着一双铁脚板,翻山越岭,走村串乡,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必需的生活物资的“艰苦奋斗、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 通过此次培训,学员们开阔了视野,受到先辈精神的深深感召,纷纷表示要将这次培训学习作为今后工作的精神动力,在学习和工作中继续传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为我县水利事业快速高质量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2020-12-17
-
建渠英模从众多的红旗渠建设英雄人物中,挑选出38名代表人物,对其事迹作简要记述。这些人物中,有为红旗渠建设献出青春的英烈代表,有高 瞻远瞩、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冲锋陷阵、坚持同群众一块浴血奋战的县、公社领导干部的代表,有精心设计、积极参与施工的各级工程技术人员代表,有起到带头、骨干、模范作用,为红旗渠建设历尽艰险的劳动模范代表,有献计献策、勇于革新、提供优 质服务,促进工程进展的包括一般干部和民工在内的各方面的典型代表人物等。他们既是红旗渠建设的顶梁柱和闯将,又是红旗渠建设先 进人物群体中的杰出代表。一、1965年表彰的模范 1965年4月5日庆祝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大会时,表彰的红旗渠建设模范名列如下:红旗渠总指挥部 马有金(合涧三羊) 刘庆三(任村井头) 侯 林(合涧大队) 李天德(合涧北小庄) 郭 贞(合涧郭家岗) 曹 美(合涧河西) 卢贵喜(任村盘阳) 傅银贵(东岗后郊) 董河(东岗东冶) 崔随民(合涧大队) 钟开州(合涧大队) 常方元(姚村井湾) 李改云(姚村李家岗) 岳松栋(任村盘山)各公社分指挥部 城关公社: 申福山(常家庄) 王忠义(二龙庙) 郭银林(大屯) 郭财福(止坊) 李科成(胡家庄) 张五银(深沟) 魏三社(北关) 马周喜(大菜园) 合涧公社: 张元吉(木纂) 路 银(郭家园) 傅开吉(小付街) 路会法(南平) 李兴富(辛安) 武新法(豆村) 原康公社: 郝百书(东掌) 傅 竹(原康) 杨双喜(下园) 小店公社: 赵用周(元家庄) 陈兴朝(冯沟) 陈水成(南屯) 茶店公社: 王五堂(山拐头) 王软全(西峪) 临淇公社: 阎怀奇(北河) 张英锁(付村) 刘宗明(苇涧) 泽下公社: 苏保录(渔村) 逯河山(石官) 东姚公社: 李楼山(李家湾) 郝家拴(伯文) 冯 四(东姚) 采桑公社: 郭增堂(分部) 辛月西(下川) 秦永录(秦家坡) 宋山金(涧东) 横水公社: 王雪保(分部) 李火金(分部) 杨录明(分部) 张史旦(晋家坡) 侯礼旺(翟曲) 崔全贵(崔南庄) 河顺公社: 郭振彪(分部) 郭保明(申村) 周新法(郎 垒) 崔天书(马家山) 王满囤(栗家沟) 李怀书(东皇墓) 东岗公社: 郭兴保(大井) 陈土兴(东岗) 王成新 任村公社: 陈土生(石 岗) 石文祝(前峪) 任羊成(古城) 姚村公社: 郭百锁(分部) 常根虎(寨底) 张义智(太平) 郭贵金(西丰) 王春山(北陵阳) 石板岩公社: 李文堂(土圪道) 王天生(上坪) 刘富启(宽沟)二、1966年表彰的模范 1966年4月20日庆祝红旗渠三条干渠通水典礼大会时,表彰的各类红旗渠建设模范名列如下:特等模范红旗渠总指挥部: 马有金(合涧三羊) 石玉杰(东岗下寨) 李天德(合涧北小庄) 刘庆三(任村井头) 董 河(东岗东冶) 李改云(姚村李家岗) 王春山(姚村北陵阳)城关公社分指挥部: ’ 王忠义(二龙庙) 李科成(胡家庄) 马五(北观西)合涧公社分指挥部: 路银(郭家园) 王黑(大南山)原康公社分指挥部: 杨双喜(下园) 连长山(连家坡) 王章存(秦家岗)小店公社分指挥部:韩天吉(小店) 张买江(南 山) 陈喜云(南 屯)茶店公社分指挥部: 元全法(蒿地掌)临淇公社分指挥部: 阎怀奇(北河)泽下公社分指挥部: 王磨妞(马兰)东姚公社分指挥部: 冯四(东姚) 赵明生(南沟) 李楼山(李家湾)采桑公社分指挥部: 郭增堂(分部) 秦永录(秦家坡) 呼士福(呼家窑) 李文林(南景色)横水公社分指挥部: 郭福贵(郭家窑) 侯礼旺(翟 曲) 张恕林(晋家坡)河顺公社分指挥部: 焦保绪(分部) 周新法(郎垒) 崔天书(马家山) 李怀书(东皇墓)东岗公社分指挥部: 傅生现(东卢寨) 王师存(东卢寨) 郭兴保(大井)任村公社分指挥部: 任羊成(古城) 石文祝(前峪)姚村公社分指挥部: 张义智(太平) 常根虎(寨底)石板岩公社分指挥部: 王天生(上坪)甲等模范红旗渠总指挥部: 王才书(合涧河南园) 傅银贵(东岗后郊) 郭宏福(姚村水磨山) 程长春(合涧三羊) 卢贵喜(任村盘阳) 原志富(东姚南沟) 田永昌(城关南关) 万礼拴(东姚上庄) 侯林(合涧大队) 高 贵 堂(城关高家庄) 钟开洲(合涧大队) 岳松栋(任村盘山)王保业(省机械队) 梁根顺(省机械队) 郭贞(合涧郭家岗)2020-06-03
-
工程介绍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 红旗渠总干渠从分水岭分为三条干渠,第 一干渠向西南,经姚村镇、城郊乡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长39.7公里,渠底宽6.5米,渠墙高3.5米,纵坡 1/5000,设计加大流量14秒立方米,灌溉面积35.2万亩;第二干渠向东南,经姚村镇、河顺镇到横水镇马店村,全长47.6公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纵坡1/2000,设计加大流量7.7秒立方米。灌溉面积11.6万亩;第三干渠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渠底宽2.5 米,渠墙高2.2米,纵坡1/3000,设计加大流量3.3秒立方米,灌溉面积4.6万亩。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 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 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配套的大型体系。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共完成土石砌方2225万立方米。总投资 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2020-06-03
-
精神内涵红旗渠精神的内容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不是依赖国家,向上伸手的产物,而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原则,主要依靠林县人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而成的。因此红旗渠工程的兴建,就突出表现了自力更生的精神;红旗渠工程十分艰巨,又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上马,在粮食紧张、物资短缺、设备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倍历艰辛修建而成的,这就使艰苦创业精神表现得十分明显;红旗渠工程规模较大,参加施工人员众多,如果不是全县各个地方、各个单位都以大局为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如果不是全国有关部门及驻军部队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和山西省干部群众的大力帮助,就难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展。所以,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同样突出表现了团结协作精神;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无论受益地区和非受益地区都不局部利益得失,为红旗渠建设贡献力量,特别是80位同志为红旗渠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这就集中表现出了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当代红旗渠精神为: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2020-06-03
-
精神传承新华社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播发后,红旗渠精神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激荡人们的心胸。文章对当代红旗渠精神的概括、提炼和阐释,在中原大地引发了广泛共鸣和回响。河南各界人士表示,红旗渠精神经反复锤炼、丰富发展,越来越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如何传递好精神火把、永葆理想“蓝光”,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深入思考和回答的一个紧迫课题,由此重新推出了新的红旗渠精神,即: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2020-06-03